Jump to the main content block
Lifelong
work is required and should continue.                                                              Conduct comprehensive research on active aging.
learning is crucial and should never cease.                                                              Formulate relevant policies for the super-aged society.
self-reflection is necessary and should never stop.                                           Establish proactive responses to the latter 50 years of life.
“Ceaseless work, analysis, reflection, that is my secret.”
                                                                                          – Johann Sebastian Bach
Science Research and Social Practice Promoting the Health and Happiness of the Elderly in Taiwan

Overview

 

111111111111111本中心源自本校96年所設立高齡教育研究中心,99年整合校內認知科學、語言學、社會政策、經濟保障、成人繼續教育及高齡運動休閒等面向之「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於10212月成立高齡社會研究中心,持續投入高齡相關研究系所日漸增加,至105年成立「高齡研究基地」,以「活躍老化」和「在地實踐」為核心主軸,再度整合校內七學院研究人力及相關資源,於107年正式成為校級研究單位,以「系統性因應超高齡社會全人發展與照顧」為總體營運目標,投入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先以日本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IOG)為合作對象與學習標竿,並加入英國威爾斯「高齡及失智研究中心」(Centre for Ageing and Dementia Research , CADR)為標竿中心,藉由科學研究與社會實踐,促進台灣高齡者的健康與幸福,發展高齡友善政策與整體社會世代共榮架構。

一、研究聚焦與場域實踐的跨域組合

本中心設定為校級研究單位,整合校內七個學院及校外單位建立跨領域研究團隊,組織架構如圖2所示,由本校法律系教授兼副校長郝鳳鳴擔任中心主任;另分由文學院戴浩一教授、社科院吳明儒教授、教育學院魏惠娟教授、工學院賴文能教授、理學院陳永恩教授為副主任共同推動特色發展。學術研究組以「高齡生理、心理、認知能力與運動健康促進研究群」、「社會轉型研究群」、「生活健康與照護科技研究群」為三大研究群;人才培育組聚焦規劃與推動教學研究、社區應用實踐、社會參與等多元人才培力方案;國際交流組主責標竿中心及其他國外大學與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產學合作組連結產業與社區共同新創產品、服務、組織,開拓高齡消費與勞動生態體系;行政業務組綜理各項工作連結;另有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專研發展強化學術、社會和產業發展之策略規劃以及推動社區培力與優質預防照顧服務。

二、立基雲嘉南跨城鄉國界之系統化全人發展成果

為達成系統性因應超高齡社會全人發展與照顧之總體營運目標,奠基於樂齡學習、社區及社會政策相關研究成果,以雲嘉南社區合作基礎,串聯各領域、各層級、各年齡、各類型組織,逐步開展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儘管受疫情影響,仍嘗試突破受健康所侷限的時空條件,進行學術研究、人才培育、社會共創、產業發展、國際合作的各項推展。

(一)學術研究

積極推動各領域學者共同投入發展在地本土研究,加入國際高齡社會網絡,分別與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山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密切交流並推動「台綜大高齡研究跨校合作獎助」,串聯校內三大主軸研究群,透過高齡跨域專題研究專案及彈薪獎勵,鼓勵不同領域教師投入高齡跨域基礎研究與應用實踐,五年來先後有102位人員參與,歷年發表共計746篇期刊與研討會論文

5

從基礎整合至驗證創新研究

為使基礎研究發展更為紮實,並帶動不同研究領域間教師交流發展,推動「跨領域研究群」,包括雙語與閱讀高齡化、活躍老化、高齡者金融剝削保護及前瞻高齡人社與科技前瞻人才培育等主題,透過學術活動之舉辦,以文獻研讀及議題討論方式深化研究能量。三研究群及生活實驗室發展如下:

(1)社會轉型研究群:連結社會整體轉型制度與政策,著重社會變遷下個人生命史與社會政策動態,系統性整合不同年齡層人口代表性資料庫,以生命歷程架構,從復原力觀點分析評估高齡社會發展背後的社會難題及政策意涵。107-108年以雙週討論方式蒐集並探討、分析以生命歷程事件(教育、就業、婚育等)為主軸之政府統計(包含人口婚育和死亡、教育、勞動與退休生命事件等公開資料)與長期調查資料庫;109年著重發展延長高齡者健康自立餘命應對策略及研擬台灣生命歷程觀點照顧政策;110年從社會福利地理資訊資料建置部份雲、嘉嘉、南長照供給機構面資料庫;111年透過資料庫理解正常老化與異常老化間差異,針對失智早篩機制進行評估與分析並透過量化、質化及三角檢驗分析,瞭解衛福政策對個人生命歷程建構及總體國家社會發展的影響。隨疫情穩定,此部分將持續進行並能納入疫情對於整體超高齡社會衝擊的深究。

(2)生理、心理認知與運動健康促進研究群:由戴浩一教授與中央研究院曾志朗院士的台灣認知神經研究團隊從107年起為中心研究資料庫奠基,開始高齡者閱讀跨校合作計畫,進行雙語(國台語)學習與文字閱讀的心理語言學實驗,同時與鄰近醫療機構(嘉義長庚分院)合作,運用非侵入式神經造影技術(fMRI),探討不同閱讀程度與識字能力的正常高齡族群在認知神經功能個別差異程度。107-108年著重運動課程介入及閱讀與理解對於高齡者身心狀況影響。109-111年得出後天經驗認知鷹架(cognitive scaffolding)與大腦儲備(brain reserve)能協助高齡大腦功能補償機制,實證顯示阻力訓練對於中高齡與高齡族群之肌力、心血管與自主神經功能、情緒、以及認知功能具有正面向效益,可以逆轉衰弱。在已具初步成果基礎,更待疫情解封後深入探討以作為實證內容。

(3)生活健康與照護科技研究群:以高齡長者在活躍老化、健康自立及社區照顧三大面向需求為核心,依循本校107-111中程發展計畫推動重點「整合高齡友善智慧資訊系統,推動以人為本的福祉科技」,整合多感測器技術與物聯網技術,進行高齡福祉智慧科技與健康關懷的各項應用。成果已包括A.非接觸電磁感應式生理訊號感測技術、研製心肌缺血偵測系統。B.運用多重感測系統及無線訊號室內定位技術,針對戶外與室內公共空間,偵測異常行動事件。C.以語言、影像、穿戴裝置紀錄資料之大數據發展深度學習技術,用以分析與預測高齡長者日常生活語言、行為與異常狀態。D.因應COVID19無接觸式智慧電梯。E.應用智慧機器人技術於商旅與高齡對象之接待與照護。F.智慧型手機的高齡生心理辨識。G.電腦輔助心肌缺血偵測方法。H.高齡聊天機器人的自然語言模型。I.高齡者居家情境異常偵測。J.高齡者戶外定位導引系統。K.利用AI 深度學習網路技術進行藥物間副作用的預測。L.利用深度學習網路技術進行益生菌效果的模型建立。M.具同理心之聊天對話生成。N.台語語音辨識應用。O.各類高齡社會相關疾病診斷與預防策略創新等。儘管疫情干擾部分預定研究步調,但在深耕計畫的支持下,仍已取得11項研究專利,本中心將延續該研究量能,與生理、心理認知與運動健康促進研究群結合,往疫後超高齡社會的復原力邁進。

(4) 建立7個在地札根各具特色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ACELL):以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為整合研究場域,由研究團隊進入在地社區進行老化議題之探究,包括高齡社區產業轉型、地方創生導入等模式實驗,自107年於嘉義縣新港鄉、民雄鄉、中埔鄉等三個鄉鎮建立ACELL108-111年陸續增加東石鄉、大林鎮及台南市後壁鄉,雲林縣大埤鄉等7個特色互異之ACELL,與社區組織建立合作關係,結合在地資源共同推動政府長照2.0、家庭照顧者、地方創生、綠色照顧、青年返鄉、樂齡學習、老幼共學等政策及研發照顧創新模組,深受地方組織認可,作為與工研院合作進行高齡者相關健康促進與認知功能產品測試場域,110年亦與國衛院及衛福部合作進行長期照顧服務強化跨部門分工與社福整合機制研議與模式之研究,並與地方政府合作進行多項創新服務計畫。各生活實驗室據點位置及其特色如圖

5

提升高齡相關研究專題計畫質量

107-111年間共執行超過88件聚焦且多元跨域的高齡相關專題計畫,主題範圍包含大腦認知及學習能力;政策、法制及社會經濟環境(含機構評鑑);中高齡者教育及樂齡學習(含老化教育)、前瞻因應樂齡生涯學習;中高齡就業及勞動人力資源(含退休準備、年齡歧視、勞動市場、健康職場);社區、社群團體及健康促進以及照護相關科技研發等領域。

深化跨域跨界高齡相關學術交流

持續推動跨國學術交流與跨校合作研究計畫,辦理25場國際學術型交流活動,涵蓋認知能力、偏鄉醫療照護、社會照顧、年金改革、台日高齡研究、台津樂齡論壇、中高齡教育訓練發展、社會福利、友善職場、高齡社會生活、高齡人力、高齡健康識能與失智照護等主題,並推展21件國內跨校學術合作研究計畫。

  (二)人才培育

結合多系所教學資源跨科際教學基礎發展共時教學人才培育模式,開發多門涵蓋基礎至實作、問題發掘,以及提出因應方案等多元面向的高齡培育課程,著眼「以人為本」心智功能考量,培訓高齡碩博士跨域研究,並進行國際人才交流。

1.開設高齡跨域創新相關課程及學程並持續培育高齡服務人才

本中心5年來與本校系所合作開設221門,研發25套高齡相關課學程,持續產官學人才培力。依循「前瞻、均衡、分享」核心概念,重視團體與個體間差異需求,達成多元觀察、多元思索、多元解決照護模式,歷年提出「高齡全人健康促進跨域多元創新模式」、「百歲人生趨勢」(Narrative for 100 Years)、「前瞻高齡跨域創新學分學程」(Cross-Disciplinary & Innovative Forward-Looking Aging Program),及產業合作「高齡社會參與課程」,並持續接受交通部、教育部及勞動部委託辦理社區工作人力資源培訓,並透過開設超過18門必修課、134門選修課、7門通識相關課程,以及承接交通部、教育部及勞動部等委託辦理培訓課程,研發超過25套樂齡學習課程與教材,建置高齡職業教育訓練課程,培訓高齡相關人才。

2. 多國優秀人才實地或線上互動交流高齡議題

與英、美、紐、韓、中、新及日本學術及民間團體互動,每年約維持5-7個國家、10-15位人才交流,並透過實地或線上方式,以參訪、研討會及工作坊型式進行對於高齡社會發展的對話成長。並連結「新南向計畫」辦理國際學生summer/winter假日學校短期交流逾50/年;以國際實習生制度,提供短/中期 (2-5個月)專題實習(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在TEEP@India TEEP@AsiaPlus 計畫完成超過 100 人月的實地實習績效,疫情期間亦持續進行遠端線上實習(remote on-line5-7/年,輔導外籍學員申請攻讀本校碩士學程。

3. 加強碩博士生高齡跨域學術研究輔導計畫機制

透過各年創新方式,引導碩博士生投入高齡相關研究與發表,第一期計畫已指導107件碩博士生高齡跨域學術研究論文。高齡相關議題研究的碩博士生分佈於心理學系、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社會福利學系、電機工程學系、資訊工程學系、語言學研究所、法律學系以及生物醫學系等,展現高齡跨域的研究潛能。歷年已累積107件論文指導成果。

4. 延攬高階多元研發人才

中心每年專職聘任碩博士人員8-9人外,與校內其他單位合作共同進行研究計畫,藉以培植優質青年學者,以及延攬與留住特殊優秀人才,持續建構研究員與博士後研究制度、邀請國內外優秀學者駐校研究訪問、增加獎勵研究績優人員、擴大建立跨校跨領域研究社群。

  (三)社會共創與產學合作

以「活躍老化」主軸,凝聚校內成果,結合地方政府及社會資源,積極爭取產學合作,推動以前瞻性發展高齡社會健康照護產業,協助資源協調與服務推廣,與醫療、企業、社區、政府機構、學校計41單位達成合作意向,共同為高齡研究發展邁進。

 

1.高齡產業合作推動高齡產業創新與研發

高齡相關產業發展與創新的動能,包括工學院各系所研發的健康與照護科技,社會福利學系長期關注高齡福利服務,法律學系從勞動與就業機會,財務金融學系對於高齡者經濟安全與理財知識的探討,高齡者教育研究所擘劃的樂齡學習方案,犯罪防治學系對於高齡社會安全議題的研究,以及心理學系透過認知與健康促進活動,提供高齡者失智症預防、檢測與延緩方案等。

2. 結合產官學合作並強化新創服務與企業培力

結合產官學合作鏈結並扶植7新創服務企業。展現研究之實質貢獻及影響,學研成果落實於產業發展,中心籌劃扶植新創服務與產業組織,包括中正高齡社會企業、青銀聯盟銀髮生活消費合作社、中正高齡產業研發服務公司、有限責任台灣銀髮教學服務勞動合作社、社團法人台灣全齡世代合作協會等。主要任務分別為高齡產品銷售、高齡科普推廣服務;高齡產品採購,營造社員健康生活;高齡產業科研、服務模組輸出,前瞻尖端研發;以高齡專業講師,創造更好教學服務與提高整體收入並以達成聯合國永續發展為目標;植基於社會投資觀點,發揮全齡世代合作暨銀髮人力再運用之價值,友善高齡、人盡其才、合作共創幸福為目標,促進年長者多元社會參與世代交流與融合互助。深度鏈結協助產業界投入更具挑戰性的高齡創新研究與應用,厚植產業創新。雙向的產學合作模式,讓青年研究員及學生透過實際參與進行新型態產學合作鏈結,帶動提升產業創新能量。以高齡為主軸跨域多元化發展產官學合作計畫擴及中央及地方,如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雲嘉南分署、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嘉義縣社會局、衛生局、勞青處等。

3. 樂齡學習創新實踐

在「前瞻學習,自主照顧,學習健康、活躍老化」願景,參與本中心之教育學院領域主導樂齡學習中心,截至111年已於全國368個鎮市區成立370所據點,積極輔導各縣市政府及樂齡中心落實推動樂齡學習各項工作,並執行「樂齡學習總輔導團」計畫,奠基正確認識「老」與老化去年齡歧視;掌握活躍老化學習架構;前瞻因應,學習行動;繼續工作安可職涯,設計百年人生的四個理念,執行策略包含「經營輔導」、「教育培訓」、「創新研發」、「建立模式」、「成效評估」、「國際行銷」及「跨域合作」等七面向,已發展樂齡學習核心課程架構、培育樂齡學習規劃師、樂齡學習經營輔導員、制定政策實踐指標、設計樂齡教育人才培育模式,辦理國際交流研討會議、推廣國內外跨域合作。

4. 深入高齡偏鄉投入扶植計畫

安排學生至社區進行服務學習,藉以讓學生瞭解本地高齡化情形,培育社區實踐服務精神,並達成世代交流目的,關注高齡偏鄉問題,結合職能治療師公會與志工共同為偏鄉長者的健康促進、心靈關懷及藝術才能培養盡一份心力。

  (四)國際交流

透過基礎研究、人才培育、社會合作共創等策略,系統性因應超高齡社會全人發展與照顧的挑戰,標竿中心日本東京大學高齡社會綜合研究機構及英國CADR建立密切合作外,並持續與英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美國與韓國等國家合作建立學術交流及教學成長網絡,成果展現:

1. 建立學術合作及交流網路以強化國際能見度

辦理25場次國際研討會及工作坊。積極與國際生活實驗室交流,並於107-110年分別辦理25場次國際研討會及工作坊,涵蓋運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智慧照護與輔助科技的高齡實境生活探討,高齡教育學習及健康識能與疾病防治工作。

2. 推動國際實習生制度

中心生活健康與照護科技群研究群 106-108 三年間藉由工學院「新南向計畫」辦理國際學生summer/winter假日學校短期交流(兩個星期)逾 50 /年。另建立國際暑期實習生制度,提供短/中期(2-5個月) 專題實習 (project-based learning, PBL) 機會,106-111 年,以TEEP@India TEEP@AsiaPlus 計畫,完成超過 100 人月的實地實習績效(每年超過10位實習生)。即使109-111三年疫情期間,亦持續進行遠端線上實習(remote on-line),每年有5-7位,得以銜接高齡智慧照護科技研究主題交流與合作推動。

3.聯結亞太學術社群出版高齡國際專書

中心建立以台灣高齡學習為主體的跨國比較研究學術社群,並籌畫國際出版社Springer發行國際英文專書Taiwan’s Senior Learning MovementPerspectives from the outside in and inside out (台灣的高齡學習運動:從內而外的視角)。從內而外的視角增加國際高齡研究的學者分享進行縱貫性高齡跨域調查研究的經驗和技術。

4. 籌組東亞國際高齡研究產學聯盟

以因應社會高齡化所衍生金融、健康、教育及企業發展為前提,結合日、韓相關產業,共同研討跨國、跨域、跨世代的聯盟策略,簽屬合作意向書並實質展開相關教育訓練。

本中心整體目標為系統性因應超高齡社會全人發展與照顧,參照國際標竿研究中心 之作法,以高齡社區共創生活實驗室為核心,連結產官學研、在地居民及社區組織,共同建構社區全人照顧新模式。

1

2

3

 

Click N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