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112年第二期-照顧需求與福祉公平

4

在深耕第二期預計探討的議題如下:

    1.鄉村型地區之社會資源及照顧型態的互動關係

由於地區既存的社會特徵例如社經情況、人口結構等是決定該地區社會脆弱度的先天條件。在鄉村地區長者之社會脆弱性不但是多面向,而且面臨超高齡社會下之新社會風險之易感受性更高,發展更不好,呈現雙重剝奪的局面。嘉義縣之社經情境相對台灣其他地區較為弱勢,資源亦較不足,嘉義縣人口已少於50萬人,亦是人口高齡化最明顯的縣市;雙老同住、獨居,缺少成年子女的社會及經濟支持之長者亦漸增。因此以嘉義為研究場域探討鄉村型地區之失能失智高齡者家庭照顧安排之樣貌,以潛在類別群組模式分析長照服務及相關社會資源使用;雙老及雙障礙者共同照顧型態盛行率及其社會資源使用情形;以及獨老自我照顧(self-care)盛行率及其社會資源使用情形。

    2.返鄉照顧及候鳥式照顧決策之關係

照顧為生命歷程重要生命事件,但都市與鄉村地區的照顧資源相異。由於鄉村照顧資源較少,家庭中的長者通常以遷移做為滿足照顧需求的策略,故移入地的醫療資源與照顧品質成為評估指標。但鄉村地區卻出現因照顧或奉養父母而返鄉的子女。返鄉照顧首先牽涉到城鄉差距所引起的資源不平等,這不僅牽涉到醫療環境及支援的連結網絡,還包括返鄉者要面臨的工作及社會參與的機會。但是返鄉者的動機、決策的特殊性、結束照顧任務後何去何從,都是本計畫關注「返鄉照顧」的議題,其中牽涉到許多公平正義的面向。同時,以生命歷程觀點強調鑲嵌性、時點性(timing)、連動性。特別強調照顧發生時的時空社會脈絡與結構性影響因素,並同時關照不同年齡群體的照顧實踐與需求,亦將透過問卷設計探查照顧雙方,乃至多方的互動過程與連動特性。本研究的移動照顧聚焦於返鄉及長期工作家鄉兩地移動之照顧事件。

    3.失能/失智高齡照顧型態、社會資源及支持服務使用之效果評估

依關懷或照顧倫理(ethics of care),相對於陌生人,我們對於親近的家人(如父母、子女或身心障礙家人等)應該盡更多的道德與照顧義務。然而過於強調照顧倫理,使得家庭照顧者(informal caregivers)變成忽視自我需求,只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無限義務地去關照他人的人,這樣的期待與犧牲亦不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照顧實踐不單單指涉照顧或關懷的價值,仍需具備公平正義的觀點。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有強烈的情感連帶,因而使照顧者產生過度干預或控制,尤其當家庭中有多位被照顧者時,例如三明治世代需要同時照顧父母與幼兒時,如何公平對待與分配的照顧責任則顯得相當重要。

然而,鄉村型地區長者照顧貧窮的議題日益複雜,本研究分析長照2.0服務介入使用對長者需求滿足及家庭照顧者壓力及福祉的效果。因此本計畫將聚焦於失能/失智高齡者的照顧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與福祉時該如何處理;以準實驗設計研究方法評估長照2.0及社會資源與未滿足需要與福祉之關係;分析未滿足需要與福祉之多層次影響因子:著重於世代、地區、族群及社會資本之影響。

    4.華人家庭文化、價值觀與照顧決策及期待

我國的孝道觀念逐漸從權威遵從的方式轉變為情感相互支持的模式,淡化傳統家庭的道德規範性。照顧者過去受到傳統孝道觀念的影響,與被照顧者(尤其是長者)之間存在著絕對的義務關係。然而,隨著社會變遷,居住環境的改變、少子女化以及鄰居互動網絡的式微,使得傳統的照顧模式與義務關係正面臨嚴峻挑戰。面臨「照顧虧缺」(care deficit)及「照顧貧窮」(care poverty)的困境,而照顧者因不堪長期重擔而做出傷害自身或他人的「照顧悲歌」,也時有所聞。這讓社會注意到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間的倫理及公平正義議題,照顧者的照顧需求(例如喘息服務)才逐漸浮出檯面,受到正視。將以超高齡社會下鄉村型地區為研究對象,探討檢視當代華人家庭價值觀、孝道觀念、性別角色、文化與照顧實踐,檢視當代家庭價值觀與當代福利思維的關係,進而討論傳統社會脈絡下產生本土福利體制的可能性,接著分析華人儒家文化、集體主義社會價值、社會連帶與照顧決策及期待的關係,探討性別角色態度、照顧倫理、孝道文化及照顧決策與期待之世代差異,最後分析老年價值觀、世代團結與照顧決策及期待的關係。

    5.科技、AI照顧機器人、文化能力與照顧期待

近年來,隨著科技發展與超高齡社會的到來,AI照顧機器人(care robots)未來可能成為長照服務輸送的一環,化身為長輩的陪伴者。但是隨著服務對象文化背景的多元性,社會工作專業日漸強調「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y)的重要性,強調服務提供者應該對服務對象的文化背景、習俗、信仰等價值有所了解,以輸送具文化敏感度的服務。目前AI照顧機器人較少獲得研究關注,例如這些AI照顧機器人是否具備適切的文化能力,以輸送文化敏感度的陪伴服務?或是在面對不同文化背景的高齡者,該如何因應其文化信仰或價值等因素,給予適切的互動與回應(肢體、語言或其他健康服務建議等)?這使得我們剖析人工智慧發展的角度,從過往聚焦避免歧視與偏見的複製,轉向強調具備文化適切的可能。綜上所述,本計畫探討文化能力與長照服務的關係;瞭解長照人員、不同文化背景高齡者與科技研發設計者,對於AI照顧機器人應具備文化能力的意義、範疇、指標,以及未來設計或實踐時,可能遇到困難與挑戰;AI照顧機器人之文化能力與身障及高齡者照顧品質及福祉之關係,以及最後剖析文化能力應用在AI照顧機器人的意涵、方向與挑戰,作為後續設計與實際應用參考。

 

瀏覽數: